中國保險網9月14日訊 2020年以來,生豬價格持續下跌,而主飼料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對于養豬企業來說,價格風險管理對于保證穩定經營越來越重要。長期以來,許多企業對是否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存在擔憂,F在有了豬的“保險+期貨”,提前鎖定了賣價,所以即使豬價下跌我也不太擔心。生豬期貨上市完善了豬肉相關產品的定價機制,引入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抑制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從而管理整個行業,降低國民經濟的風險。2021年以來,啟動了不少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其中,中國太平洋保險廣東分公司與期貨有限公司同時在廣州、湛江、佛山、云浮簽訂本地生豬價格“保險+期貨”政策,為四市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提供188萬元價格風險保障;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聯合期貨公司、期貨公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新推出生豬價格“保險+期貨”產品。
近日,在中信期貨和中華財險遼寧分公司的聯合推動下,遼寧省本溪市首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順利出單。該項目的順利理賠,給生豬養殖主體吃了一顆“定心丸”,展現了該項目模式保“價”護航的能力,有利于生豬產業的穩健發展。遼寧省本溪市首單生豬“保險+期貨”項目投保方是當地養殖業的龍頭企業——本溪宏大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坐落于明山區的生豬養殖基地。該項目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生豬期貨合約價格為參考設定保障價格,總保額超過4000萬元。項目分三期,第一期已運行,期間生豬價格明顯下跌觸發理賠,賠付率達117.77%。此后,中信期貨將積極統籌,協同各項目參與方,繼續保障項目二、三期合規、平穩運行。
從長期來看,國內豬周期正進入衰退階段,價格和總存量增速均有所回落。在生豬市場,除了規模養殖群體外,大部分都是中小型養殖場和小散養殖戶。當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又沒有有效的金融對沖工具時,當價格跌破成本時,大豬存欄量增加,往往會出現恐慌。隨著生豬期貨的上市,這個萬億級的市場運營商有了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新工具。近年來,中信期貨積極探索“保險期貨”項目,推動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保障民生改善。
“保險+期貨”是如何運作的?據了解,期貨機構和保險機構根據商品期貨交易所公布的價格來設計保險產品。然后,投保人為保險公司的相關產品購買保險,保險公司通過期貨公司購買看跌期權進行再保險。當保險期內產品平均價格低于約定價格時,根據保險條款,期貨公司用資金支付給保險公司,被保險人通過保險公司獲得賠償。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模式逐漸成為我國許多地方幫助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的重要手段。“保險+期貨”作為保險產品的一種形式,其運行機制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通過保險合同約定一個目標價格,在設定目標價格時,會考慮到一定范圍內農民的生產成本、勞動力和穩定收入,從而保證農民一年的辛苦不被浪費。保險期內期貨交易市場平均價格低于標的價格的,保險公司應當賠償差額。
眾所周知,生豬穩產保供是“三農”的重點任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和消費國,生豬產量、存欄量和豬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近兩年生豬養殖業受非洲豬瘟影響,生豬產能下降,出欄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養豬戶復養積極性高,但受生產資料(仔豬和飼料)價格上漲、缺乏有效資金支持和風險對沖工具等因素影響。養豬戶和養殖企業仍面臨較大的養殖風險。
據了解,在生豬“保險+期貨”項目下,保險公司、生豬養殖戶、期貨公司等多方力量實現共贏,以期貨市場價格作為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更準確地反映未來市場預期,提高保險設計的準確性,有效保障生豬養殖戶的收入穩定;同時引入期貨市場相應產品的豬飼料價格,幫助養殖戶及時了解未來生豬市場的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養殖周期,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降低養殖風險。該模式填補了價格風險合理分散的空白,是對我國傳統農業保險的必要補充和有益探索。
眾所周知,豬價經常受到周期性的困擾,尤其是近兩年,因為非洲豬瘟疫情,生豬現貨價格波動極大,有人在市場上賺了大錢,有人在天上掉了錢。如果有生豬期貨,可以幫助養豬戶通過期貨交易市場及時了解未來生豬市場的價格走勢,從而做出補欄減產的決策,減少養殖的盲目性,從而實現穩產增收,為養殖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風險規避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市場波動,穩定價格的大幅漲跌。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期貨”模式本質上是與期貨行業聯手,以解決保障農產品供給、防止價格大幅波動傷害農戶和企業等問題,實現風險多元化的新型農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