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和根本。廣東作為全國第一大糧食主銷區、第一經濟大省和常住人口最多省份,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是提高糧食自給率的關鍵。梅州作為農業大市、廣東省糧食主產區之一,保障糧食安全、守護耕地紅線是重中之重。
5月5日,由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承保的商業性摞荒復耕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在梅州市豐順縣成功落地,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73萬元風險保障,覆蓋五香絲苗米等732畝農田。合作社負責人陳杰河說,這些農田曾被撂荒16年無人耕種。

廣東國壽財險工作人員對種植水稻種植生長情況進行查驗。
據悉,2020年,陳杰河回到家鄉梅州創業,同時成立合作社復耕撂荒土地。他自籌資金修建水渠等基礎設施,進行復墾平整修復,于2021年開始復種五香絲苗米等特色水稻品種,盡管克服了復耕復種的重重困難,但復耕地的水稻產量,仍是懸在他心頭的一塊大石。
摞荒復耕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的落地,讓他松了一口氣。這張保單將摞荒耕地復耕復種納入農業保險“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流程,以提高風險保障水平實現“撂荒地不荒,良田多產糧”, 是廣東省現行政策性水稻種植成本保險向完全成本保險乃至收入保險過渡的有效途徑。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保單最大的特點是將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所面臨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病蟲草鼠害導致產量下降的風險列入保障范圍,以產量保障消除因種糧效益低而產生種糧積極性現象。
在當前形勢下,“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具有極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梅州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方式進行復耕復種,解決因耕地細碎造成種糧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等撂荒現象,逐步形成了大批相對集中的現代水稻種植區。水稻種植區的整體產量對農戶及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收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保險機構發展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并推動納入地方政策性特色險種,成為現代水稻種植區經營的急難愁盼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戶對以“農作物產量指數保險”產品為代表的高保障的農險產品需求日益增強。在水稻種植行業的保險保障中,仍處于鼓勵穩步推廣區域產量、價格、收入、氣象指數保險的探索階段,廣東則在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中,竭力探索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保險手段。

廣東國壽財利用無人機對水稻種植區進行監測。
如何發揮區域產量保險優勢,提升種糧效益、提高種糧積極性,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承保階段,以鄉鎮/產業園區作為一個風險區劃,實行差別保費測算,保障農戶基本利益最大化,產品價格更具吸引力;以產量指數為基準,很好地保障隱藏的和累積性的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消除農戶(企)種糧積極性不高的影響。
在防災救災方面,能激勵農戶(企)加強對生產的管理。傳統的農業保險,當損失發生后,一般很難界定減產是由于自然災害還是疏于管理或管理不當等人為原因造成的,實際上對于勤于管理與管理得當的農戶具有負向激勵作用。區域產量保險根據一個地區的實際平均產量確定是否賠付以及具體的賠付金額。當一個地區的實際平均產量低于預先設定的觸發產量時,該地區所有投保的農戶都能獲得賠償,保險賠付與農戶個人的實際損失情況不掛鉤還會激勵農戶采取防災措施以更好地加強對生產的管理,降低損失概率及減輕損失,從而形成農戶主動防災減損的動力,提高種糧效益,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規;。
在理賠階段,區域產量保險以區域(鄉鎮/產業園區)除棄種、管理不善等人為因素外的任何原因造成減產的損失作為賠付條件,不需逐戶定損核損,極大地提高了理賠效率;區域風險保障替代了個體風險保障,由于區域風險的不確定性,虛假投保不會帶來必然的理賠,消滅了虛假投保、虛假理賠的存在空間,提高保險市場應對巨災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水稻技術專家人員指導水稻種植工作。
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險種可以保障參與摞荒復耕農戶(企)種糧收益和積極性,并發揮農業保險引導防災減災的杠桿作用,促進本地區域水稻種植經濟發展、助力水稻生產產能提升,助力水稻種植現代產業園建設,杜絕耕地“撂荒”的發生,實現“零棄耕”目標。